top of page



富而不貴,與既富且貴:盧亞貴與何家的兩種香港故事—《白手興家:香港家族與社會》
有人說,香港是一座可以白手興家的城市。但所謂白手,其實也有很多種——有人靠膽識與賭注贏得第一桶金,有人則靠教育與信任累積代際資本。《白手興家:香港家族與社會》這本書,說的正是這些以血肉之軀,撐起一座殖民城市的創業者。他們的故事,既寫下個人興衰,也映照出百年來香港社會的底色與命運。 兩個家族,兩種路線。盧亞貴與何福堂,是這座城市兩種性格的化身——一個來自蜑家水上人,一度稱霸太平山腳下;一個是南來傳教士,留下深厚的精神資產與人脈網絡。他們的故事,是「暴發戶」與「名門望族」的分野;也是殖民香港價值觀從「財富」轉向「品格」的轉捩點。
5月20日


一枚女王像,如何成為歷史與身份的縮影?——香港1992–1997年通用郵票的政治與文化意義
當你最後一次在信封上貼上郵票、親手投遞一封信是何時? 在電子通訊早已取代書信往來的今天,郵票似乎只屬於集郵者的世界。然而,在香港歷史的轉折點上,郵票卻曾經是一場象徵與秩序的微型劇場——而眼前這套1992年發行、1997年結束流通的「香港通用郵票」系列,正是這場歷史大戲中,一枚枚沉默卻發聲的角色。
5月20日


農場以外的嘉道理—《最後的金融大帝:從上海到香港,沙遜&嘉道理金融王朝》
當你站在尖沙咀碼頭,迎著海風吹拂,遙望對岸中環天際線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,可能不會注意到其中一棟寫著「CLP 中電」的大樓。但這個標誌其實藏著香港近代史裡,一個來自中東的猶太家族留下的深刻印記──嘉道理家族。 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也不是殖民母國的英國貴族,而是一群原本從巴格達輾轉至上海,再從戰火中逃至香港的「外人」。但今天香港人所熟悉的半島酒店、山頂纜車、中電電力、甚至某些慈善基金和文化機構,幾乎都與這個名字有關。《從上海到香港,最後的金融大帝》這本書,講的正是嘉道理與沙遜這兩個猶太家族如何參與、形塑,甚至支配了近代中國與香港的經濟脈動。
5月19日


一枚襟章,一句追問:《同黨》的記憶與再現
在這個紀念與遺忘競逐的時代,我們還能如何記住一首歌的重量? 眼前這枚由 PERKS 製作、印有「同黨」二字的金屬襟章,是達明一派於 2021 年舉辦《REPLAY LIVE 同黨》演唱會的紀念品。體積小巧,包裝簡約現代,卻濃縮了三十多年來,一段關於音樂、政治與香港身份的複雜記憶。
5月19日


從巴格達到中環:沙遜家族與香港的交織命運
港大生應該熟悉的薄扶林沙宣道,對今日的我們而言,這些地名不過是都市空間的某種白噪音。但隨時代變,人物風景都改變。常言道:「富不過三代。」曾被稱為東方羅斯柴爾德的沙遜家族,如今難道只活在街名之中嗎?鄭宏泰教授的《沙遜家族:逃亡、創業、擴張轉移兩世紀傳奇》,為我們揭示了沙遜家族的盛衰起落。 「沙遜家族」(Sassoon),其始祖大衛・沙遜原是巴格達的財政高官,卻在十九世紀初因政治風波流亡出走。輾轉間,他落腳於孟買,與其八子合力建立起沙遜洋行,經營的貿易項目橫跨棉花與鴉片,資本由印度流向中國,再匯入倫敦與香港的金融網絡。他們被稱為「東方的羅斯柴爾德」,財富之深厚、關係網絡之龐雜,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。
5月18日


誰還記得這樣的香港?——《香港歷史風華日曆》中的時代身影
一張日曆,為何值得我們重新凝視香港的歷史風景? 今天的我們,還會細看一張歷史日曆上的老照片嗎?在智能手機行事曆主導生活節奏的年代,紙本日曆早已退出主流。然而,《香港歷史風華日曆》(Hong Kong Heritage Calendar 2012)這本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出版的歷史風景月曆,卻以1950年代的黑白影像靜靜訴說着城市曾經的風貌與精神,是難得一見的城市記憶寶庫。
5月18日


歷史正在重演?十九世紀葡人與今日香港人的異地重生
為何一群離散於東方小城的歐洲人,會選擇在十九世紀中葉渡海北上,從澳門移居至香港? 這不只是個人的選擇,更牽連著帝國衰頹、殖民秩序重塑、家族生計與跨國認同的糾結。《渡海重生:19世紀澳門葡萄牙人移居香港研究》一書,正是透過這段被歷史忽視的遷徙故事,召喚出香港作為移民城市的深層記憶,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把穿透當代香港移民浪潮的歷史之鑰。
5月17日


一紙導覽,一城記憶:八十年代香港旅遊指南的歷史意義
為何一本細小的旅遊指南,能成為認識昔日香港的重要線索? 這本《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Official Guidebook》,由香港旅遊協會(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, 簡稱 HKTA)於1982年出版,封面印有Park Hotel(百樂酒店)名稱,表面上是一本免費派發的觀光手冊,實則是見證八十年代初香港旅遊業發展與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史料。重讀此書,既見香港如何在冷戰背景下轉型為亞洲觀光樞紐,也照見我們對旅遊、城市與國際認同的歷史理解。
5月17日


移民為何重要?從《布力架家族》理解香港的多元構成
在一個由移民構成的城市中,移民的角色究竟是過客、承擔者,還是創造者? 他們對地方文化與制度的影響,應如何理解?鄭宏泰撰寫的《布力架家族:澳門土生葡人在港五代發展傳奇》提供了一個歷史厚度極高的案例,讓我們以一個土生葡人家族的生命軌跡,重新審視「香港」這個移民社會的構成基礎。
5月16日


閱讀香港的樓與路:一九九八年的建築筆記與今日的旅遊缺口
為何一本小巧的英文建築書,會成為今日香港旅遊文化中值得珍藏的文物? 《Hong Kong: A Guide to Recent Architecture》於1998年出版,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呈現九十年代香港的現代建築景觀,涵蓋重要建案與設計觀點,並輔以技術繪圖與設計理念,讓讀者可於翻頁之間,一覽這座城市如何在高密度、快速發展的時代裡,試圖為人與空間尋找和諧的解答。二十多年後,當香港旅遊與城市空間面貌經歷了劇變,這本書反而更顯珍稀——因為它不只是一本建築書,更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切片。
5月16日


國際圖書典藏館五月線上策展專題:「香港移民及商人」
一些香港昔日行業的術語:買辦、大孖沙、大班等等,隨着香港角色和氣氛的轉變,好像漸漸消失在我們眼前。然而,這些術語都是昔日香港的重要見證人,見證香港移民和商人的誕生。「壹玖肆伍・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」五月以「香港移民和商人」為主題,回顧香港怎樣從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,在一百多年後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商業城市。 自1841年起,英國開始在香港拍賣土地,起初拍賣的土地集中在中環、灣仔、銅鑼灣沿岸一帶,商人利用這些土地,發展成為他們的商業王國,不少商業王國都稱為「洋行」,其中包括:顛地洋行(又稱寶順洋行)、渣甸洋行(現稱怡和洋行)、太古洋行等等,還有布力架公司、嘉道理家族,對香港供電和酒店業都有莫大影響。隨着商人發展香港的業務,還建立龐大的船隊,運送貨物,展開遠渡重洋的環球旅程,為其商業王國樹立一面旗幟,是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。
5月15日


香港旅遊的曾經與此刻:從一疊文物卡看見的繁華與沉寂
當你最後一次收到一張由香港官方製作、以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卡片是何時?你還記得那個年代嗎——當旅遊不只關乎購物,也不限於打卡,而是一場走進歷史、穿梭城市故事的旅程?
5月15日


一位成功銀行家的千頁磚頭鉅著—Frank Welsh的《香港史: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》
「這塊土地純屬偶然, 小殖民者弗蘭克如此教導, 他1992年的哀歎, 出自他1960年的劍橋。」 節錄〈讀弗蘭克•韋爾什《香港史》〉—廖偉棠
5月14日


TVBuddy:一尊公仔,兩種語言的香港媒體記憶
你可曾想過,一個看似卡通化、表面閃亮可愛的吉祥物公仔,竟能凝聚一個時代的媒體印象與集體情緒? 眼前這尊貼滿藍、綠、紅水晶的硬膠公仔,是無綫電視(TVB)於2006年推出的官方吉祥物——TVBuddy。根據官方設定,TVBuddy 是從未來 2107 年乘飛船來港的機械生物,為 TVB 宣傳節目與技術革新。它沒有年齡與性別,螢幕臉孔上印有 TVB 經典的藍綠紅標誌,外形充滿未來感。TVBuddy 在當年被廣泛用於宣傳高清廣播、2008年北京奧運轉播,亦常出現在節目廣告與對外禮品中,並推出布偶與硬膠玩具等實體版本,成為一時的品牌形象象徵。
5月14日


書如其人,高馬可(John M. Carroll)與他的《香港簡史》
「這個新香港故事的一個重要情節,肯定是不再想在官方版故事參與其中的市民數目。有些人已開始舉家離港他遷,尤其是去英國,因為英國政府推出新政策,令擁有英國國民(海外)護照的人較容易獲得英國公民權,這種移民情景令人想起九七回歸前的歲月。不同於本書所述說的許多時期的情況,香港已不再是中國大陸難民和異見者的避難所,反而變成了異見者甚至普通人開始逃離之地。」—香港簡史中文版序 一位自少在香港長大的香港史達人,港大歷史系講師,如何在其書中、其人中,見到真正的香港?
5月13日


2021.台北.香港:一場在講堂發聲的記憶
你可曾想過,一塊普通的講座紀念牌,也能成為一段時代風暴中的歷史證物? 這塊收藏於「壹玖肆伍・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」的壓克力紀念牌,正反兩面分別記錄了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於 2021 年 4 月 29 日舉辦的講座活動資訊,以及一封由學生會學術部撰寫的手寫致謝信。這不只是一次學術交流的紀錄,更是一段歷史風口下、自由尚可對話的罕見現場。
5月13日


不屬於主流敘事:香港港口外交的故事
為什麼一座港口,可以成為世界的交匯點?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漁村,會在百年間成為全球矚目的城市?如果要理解香港在世界的角色,就不能不談它作為港口的故事,而這不僅是經濟的往來,更是一種特殊的「港口外交」。 翻開《Fortune’s Bazaar: The Making of Hong Kong》,書中帶我們穿梭於十九世紀至今的香港,重看這座城市如何憑藉深水良港,接連不同國度、不同文化、不同階層的人們。
5月12日


一紙回鄉:從通行證件看港澳與中國的歷史關係
當一張薄薄的證件,是否能承載一整代人的身份認同與歷史記憶? 這本《港澳同胞回鄉證》,外觀不起眼,卻記錄著冷戰時期中國與港澳之間既親近又疏離的複雜關係。它不僅是數百萬港澳居民往來中國的通行憑證,更是一面折射身份、政治與歸屬感的鏡子。
5月12日


一百八十年前的香港島地名:穿越時空:林準祥《香港.開港—歷史新編》
1841年,時任皇家海軍測量官卑路乍(Captain Edward Belcher)於1841年在艦隻硫磺號(H.M.S. Sulphur)測量香港島地形,並繪製成《中國香港島》地形圖,為我們帶來了早期香港的地名記錄。細心一睇會發現,古今香港地名大為不同,而其中轉變,又往往非常「無厘頭」。 而林準祥先生在近年所著的《香港.開港— 歷史新編》,這本書以極為細緻的考據,包括大量開埠早期或開埠前的英國、中國史料,例如明代《粵大記》的記錄,到1841年卑路乍的首張香港島海圖,乃至1845年歌連臣(Lt. Thomas Collinson)的精細測量,重構了這座島嶼在「香港成為香港」之前的面貌。
5月11日


人民幣以外的人民幣?中國銀行外匯券與香港的歷史見證
一張「十元」,可以買到甚麼? 如果你是在1980年代的香港,這張寫著「BANK OF CHINA FOREIGN EXCHANGE CERTIFICATE」的紙幣,或許不屬於你的錢包,而是來自外國旅客的口袋,註定只在特定場所流通,只為「外人」而設。這就是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——一段關於冷戰經濟、貨幣主權與中港邊界的集體記憶。
5月11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