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從九廣鐵路的「特惠單程票」說起/柴宇瀚
今時今日,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香港人,各有不同的付款方式,以乘搭港鐵為例,恐怕逐漸忘記了一種最古老的方式-購票。現在的票價分為兩種:一種是付全費的成人車票;另一種就是圖中付半費的特惠單程票。 這張「特惠單程票」的珍貴之處,可說是數之不盡,其中一個當然是「九廣鐵路」的標誌,或許...
5天前


荔園與6A九巴/柴宇瀚
怎樣從一輛巴士模型看香港歷史呢?我們可以將相片的一輛巴士模型,分為兩個部份:一是巴士廣告上的荔園;二是6A的九巴路線(下稱6A)。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剖析,荔園和6A都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。 先說荔園,荔園位於美孚九華徑,即今日的盈暉臺附近,自1949年開幕以後,便成為一個老少...
7月10日


1987年的那張紙:香港人如何被要求選擇未來
什麼樣的文件,能凝縮一段殖民地與主權交替的歷史關鍵?又是什麼樣的身分認定,能影響數百萬港人的命運抉擇? 眼前這份中英對照的《英國國民(海外)護照及香港英國屬土公民護照簡介》單張,印製於1987年,正是香港回歸前十年過渡期中,最具象徵性與實用性的官方文件之一。它既是制度的工具...
6月16日


火車、雲朵與日本印刷:九鐵車票的視覺美學
為什麼一張車票可以成為歷史的縮影?而一本九廣鐵路的紀念冊,又如何見證了香港與中國邊境之間的流動與變遷? 翻開這本1993年出版的《KCR Mint Tickets Album》(九廣鐵路車票紀念冊),你會發現,那些曾經嵌在掌心、插進驗票機的小卡片,如今成了一道連接集體記憶與...
6月13日


歷史未完待續:2019–2021年香港抗爭日曆圖誌
當我們回望2019年6月12日金鐘街頭,今日的我們還記得那一刻的呼吸聲嗎? 催淚煙與雨傘之間,歷史從來不是一頁即逝的新聞,而是一幕幕由無數人組成的現場。這些人或許無名,或許已退場,但他們曾站在最前線,曾以血汗、文字、畫筆與時間標記出一段城市的集體記憶。這本2020–2021...
6月12日


那年他是「好兒童」:一張八十年代的灣仔獎狀
什麼樣的證書,能跨越三十年的時間,被完好保存至今?又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,讓「好兒童」這個名銜成為一代人成長經歷中的共同記憶? 眼前這張香港八十年代的「好兒童證書」,由當時很親英的立法局議員范徐麗泰頒發,受證人則是日後成為著名學者與時事評論人的沈旭暉博士,這不僅是一紙獎狀,更...
6月11日


城寨的幽靈,遊戲的舞台:《九龍城寨》桌遊的香港記憶
當黑幫故事變成桌遊,當城寨歷史化為紙上戰場,我們能否從一盒遊戲中重新理解「九龍城寨」的傳奇與香港的記憶? 這套名為《九龍城寨:The Board Game》的桌遊,首次出版於2012年,由 Time2Play Games...
6月10日


記住6月9日,記住那場未完成的抗爭
一幅畫,能否承載四年的香港街頭風景?又或者說,一幅畫,能否安放那些還來不及說完的話? 在《香港街頭記憶變幻時代篇》海報中,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。這張由「有所謂文化」製作的畫作,以密集而細膩的插畫風格,捕捉了2019至2022年間,香港人共同經歷的街頭場景——從高舉黃傘與黑衣頭...
6月9日


一副笑中有淚的牌:《鋤大懞》與我們失去的言論空間
在面對一段被快速消音的歷史,我們該如何回看權力與公民的互動?你是否曾想過,一副普通的撲克牌,竟能為你打開一段政治諷刺與民間記憶交織的圖像記錄? 這副名為《鋤大懞 Part II之特區搞乜鬼》的撲克牌,正是香港2000年代初,少數以漫畫形式回應公共事務的文化產品。它所承載的,...
6月6日


銀盤見證時代交替: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歷史記號
一隻銀碟,如何承載一段香港與中國的複雜關係史? 這枚寫有「香港回歸 百年盛事」的金屬紀念碟,看似只是一件典禮式的贈品,若非細心留意,或許只會被視為某個活動留下的「場面物」。然而,當我們再看一眼那一行紅字:「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」,便會發現這件物品並不普通。它是香港主權移交歷史...
6月5日


樓書未被文學化之前:山村大廈的語言與誠意
我們可曾想過,一本看似平凡的賣樓宣傳冊,竟能成為認識香港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想像的重要歷史文獻? 眼前這本名為《山村大廈》的樓書,所展示的,不僅是單幢住宅的銷售資料,更是一種屬於1960至70年代初期香港建築語言與誠信商業的見證。
6月4日


一面旗,一座城:獅子會與香港公益半世紀
一面小旗,如何承載香港半世紀的公民精神與跨國社會想像? 在今日香港社會對公民身份、志願精神與社群參與不斷重構的時代,一面色彩鮮明、飾有金穗與獅子徽號的小旗,或許未必立即引起公眾關注。然而,當我們仔細凝視這面寫有「Lions Club of Victoria...
6月3日


何以一副塔羅牌,竟可映照一代香港人的政治焦慮?
在香港政治文化的發展脈絡中,有哪一件藝術創作,能同時承載對過去政治制度的諷刺、對當下社會現實的觀察,以及對未來民主命運的預言? 由進念‧二十面體推出的《東宮西宮》起錨起錨塔羅牌,或許正是這樣一項跨界結晶——它是劇場的延伸,是民間教育的實驗品,更是冷戰以降香港政治啟蒙史的一枚...
5月30日


抗爭的影像語言:一組2019年香港運動明信片
一組名信片,能否承載一場運動的集體記憶?在遺忘與壓抑之間,這些小小紙片是否能化作歷史的留聲機,低聲訴說那場仍未完結的抗爭? 這批出自「Postcards for HK」之手的明信片系列,主題圍繞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,圖像內容涵蓋街頭示威者、光影人鏈、獅子山精神等具標誌性...
5月29日


當曆書化為地景與記憶——《守在離岸的香港》的物件語言
為何一本日曆,可以成為一段時代情感的縮影? 這本名為《守在離岸的香港》的桌上日曆,由本地字體設計團體 Moodmen Font 於2020年底推出,用於2021年全年使用。它並不僅是一件功能性日用品,而是一件帶有文化重量與情感投射的藝術作品——記錄著一代港人面對變動時代的心...
5月28日


從政黨形象到視覺政治:解讀民建聯紀念手錶
為何一枚紀念手錶,能成為一個政黨歷史的象徵? 這枚2017年推出的手錶,是為慶祝香港建制派政黨民建聯成立25周年而限量製作的紀念品。盒面印有象徵性的「25」字樣與該黨英文縮寫「DAB」,不僅標示紀念年份,更呈現出該黨透過物件形式建立歷史記憶的策略。此一設計,超越一般裝飾用途...
5月27日


四十年前的《香港前途》,如何對照今天的香港?
當香港不再被允許討論前途,我們還能如何想像未來? 這本由「香港觀察社論壇」出版的小冊子《香港前途》,發行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,正值主權移交前夕,港人政治意識迅速覺醒,對身份認同與未來方向充滿焦慮。在今天重讀這本篇幅僅數十頁的薄冊,不禁令人想問:我們還能不能像過去...
5月26日


當華燈熄滅:珍寶海鮮舫沉沒後,我們還剩下什麼?
你還記得香港仔海面那艘華燈璀璨、金碧輝煌的「海上皇宮」嗎? 珍寶海鮮舫,曾是香港的標誌性地景之一。它不僅是一間餐廳,更是一段濃縮的城市記憶,見證從殖民繁華到主權移交的歷史轉折。然而,這艘矗立超過四十年的海上建築,卻在2022年6月於南中國海沉沒,成為一段無法復原的集體回憶。...
5月23日


觀看、記錄與想像:幻燈片背後的香港故事
一盒幻燈片,可以裝下幾個時代的香港? 這不是攝影師的作品集,也不是郵政局的宣傳品,而是一盒來自上世紀的香港幻燈片。你可能會以為它只是遊客的紀念品,卻沒想到,它其實是一個小巧卻珍貴的視覺時光機。
5月22日


一元紙幣,何以成為歷史的見證?——從1935年香港紙幣看殖民金融與城市記憶
你有否想過,一張面值僅為「一元」的紙幣,竟能成為理解殖民地經濟秩序與權力象徵的入口? 在數碼貨幣與電子交易已成日常的今天,眼前這張印有英王喬治五世肖像、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發行的1935年香港一元紙幣複製版,仍默默訴說着殖民治理與金融話語的歷史軌跡。
5月21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