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觀看、記錄與想像:幻燈片背後的香港故事
一盒幻燈片,可以裝下幾個時代的香港? 這不是攝影師的作品集,也不是郵政局的宣傳品,而是一盒來自上世紀的香港幻燈片。你可能會以為它只是遊客的紀念品,卻沒想到,它其實是一個小巧卻珍貴的視覺時光機。
9小时前
0 則留言


一元紙幣,何以成為歷史的見證?——從1935年香港紙幣看殖民金融與城市記憶
你有否想過,一張面值僅為「一元」的紙幣,竟能成為理解殖民地經濟秩序與權力象徵的入口? 在數碼貨幣與電子交易已成日常的今天,眼前這張印有英王喬治五世肖像、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發行的1935年香港一元紙幣複製版,仍默默訴說着殖民治理與金融話語的歷史軌跡。
1天前
0 則留言


一枚女王像,如何成為歷史與身份的縮影?——香港1992–1997年通用郵票的政治與文化意義
當你最後一次在信封上貼上郵票、親手投遞一封信是何時? 在電子通訊早已取代書信往來的今天,郵票似乎只屬於集郵者的世界。然而,在香港歷史的轉折點上,郵票卻曾經是一場象徵與秩序的微型劇場——而眼前這套1992年發行、1997年結束流通的「香港通用郵票」系列,正是這場歷史大戲中,...
2天前
0 則留言


一枚襟章,一句追問:《同黨》的記憶與再現
在這個紀念與遺忘競逐的時代,我們還能如何記住一首歌的重量? 眼前這枚由 PERKS 製作、印有「同黨」二字的金屬襟章,是達明一派於 2021 年舉辦《REPLAY LIVE 同黨》演唱會的紀念品。體積小巧,包裝簡約現代,卻濃縮了三十多年來,一段關於音樂、政治與香港身份的複...
3天前
0 則留言


誰還記得這樣的香港?——《香港歷史風華日曆》中的時代身影
一張日曆,為何值得我們重新凝視香港的歷史風景? 今天的我們,還會細看一張歷史日曆上的老照片嗎?在智能手機行事曆主導生活節奏的年代,紙本日曆早已退出主流。然而,《香港歷史風華日曆》(Hong Kong Heritage Calendar...
4天前
0 則留言


香港旅遊的曾經與此刻:從一疊文物卡看見的繁華與沉寂
當你最後一次收到一張由香港官方製作、以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卡片是何時?你還記得那個年代嗎——當旅遊不只關乎購物,也不限於打卡,而是一場走進歷史、穿梭城市故事的旅程?
5月15日
0 則留言


TVBuddy:一尊公仔,兩種語言的香港媒體記憶
你可曾想過,一個看似卡通化、表面閃亮可愛的吉祥物公仔,竟能凝聚一個時代的媒體印象與集體情緒? 眼前這尊貼滿藍、綠、紅水晶的硬膠公仔,是無綫電視(TVB)於2006年推出的官方吉祥物——TVBuddy。根據官方設定,TVBuddy 是從未來 2107...
5月14日
0 則留言


2021.台北.香港:一場在講堂發聲的記憶
你可曾想過,一塊普通的講座紀念牌,也能成為一段時代風暴中的歷史證物? 這塊收藏於「壹玖肆伍・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」的壓克力紀念牌,正反兩面分別記錄了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於 2021 年 4 月 29 日舉辦的講座活動資訊,以及一封由學生會學術部撰寫的手寫致謝信。這不只是一次學術...
5月13日
0 則留言


一紙回鄉:從通行證件看港澳與中國的歷史關係
當一張薄薄的證件,是否能承載一整代人的身份認同與歷史記憶? 這本《港澳同胞回鄉證》,外觀不起眼,卻記錄著冷戰時期中國與港澳之間既親近又疏離的複雜關係。它不僅是數百萬港澳居民往來中國的通行憑證,更是一面折射身份、政治與歸屬感的鏡子。
5月12日
0 則留言


人民幣以外的人民幣?中國銀行外匯券與香港的歷史見證
一張「十元」,可以買到甚麼? 如果你是在1980年代的香港,這張寫著「BANK OF CHINA FOREIGN EXCHANGE CERTIFICATE」的紙幣,或許不屬於你的錢包,而是來自外國旅客的口袋,註定只在特定場所流通,只為「外人」而設。這就是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...
5月11日
0 則留言


墳場中的幽默與抵抗:《墳場新聞》福袋的時代意義
你可曾想過,一份來自「陰間」的福袋,竟能成為香港新聞史上的一個文化註腳? 這張展示於館藏之中的《墳場新聞三寶福袋》,由「靈體青永屍」以總編輯身份親筆撰寫、署名贈予政治學者沈旭暉,象徵著網絡文化與政治時局交錯下的創意反叛,也標誌著香港網絡媒體發展中的一段極具代表性的歷史片段...
5月10日
0 則留言


張堅庭與香港的影像記憶:從《表姐,你好嘢!》到《六四選美》的歷史意義
一張三十多年前的舊報紙剪報,為何仍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凝視? 1990年,導演張堅庭憑《表姐,你好嘢!》一舉成名,以黑色幽默諷刺中港政治文化的荒謬對照,成為當年最受注目的政治喜劇之一。同年,他在報章發表《六四選美》一文,以銳利筆觸譴責國殤的遺忘與集體冷漠。當日既是六四周年,亦...
5月9日
0 則留言


當我們不能再一起談書、談香港──重讀《讀好書》2005合照
這一張年輕時的合照,為何成為香港文化記憶的時代封面? 你可曾想過,當年在《讀好書》雜誌封面上並肩而立的十位香港文化人,日後會在社會不同戰線上,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浪潮?這張攝於2005年、刊載於《讀好書》(Books &...
5月8日
0 則留言


從劏豬刀到民族英雄:《國產凌凌漆》公仔的歷史回聲
一套無厘頭搞笑喜劇,為何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的珍稀文化遺產? 1994年上映的《國產凌凌漆》,以周星馳式惡搞為骨幹,戲仿《007》與中共官僚文化,構建出一個荒謬卻精準的諷刺宇宙。今日來看,那些角色的誇張造型與道具設定,不僅讓人捧腹,更是九〇年代港產片尖銳批判與創作自由的見證。
5月7日
0 則留言


你還記得這套碟嗎?《勿通匪類》與香港的最後棟篤笑時代
一場政治棟篤笑,為何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遺產? 2013年,由黃毓民與黃洋達聯袂演出的《勿通匪類》政治棟篤笑,不僅是一場舞台表演的紀錄,更是香港本土政治文化高峰時期的縮影。這套由熱血時報出版的DVD,在政治動員與語言對抗上達致前所未有的張力,其歷史價值遠超影像本身,反映了一...
5月6日
0 則留言


《假如我是真的》:一齣被禁的電影如何揭露中國制度的荒謬?
當年,一齣電影為何能挑戰制度、引發禁映,甚至預言了一場社會的幻滅? 《假如我是真的》是一部1981年在台灣上映的劇情片,改編自大陸劇作家沙葉新的同名劇本,由王童執導,譚詠麟與胡冠珍主演,講述一名「知青」青年李小璋假冒高幹子弟、利用特權網絡試圖返回城市、最終身敗名裂的故事。...
5月5日
0 則留言


《香港潮語學習字卡》:一場DIY語言革命
你還記得小時候學字的方法嗎?是否也曾經一張張翻過識字卡,透過圖畫、拼音與例句,慢慢記下每個中文字的模樣與用法? 在2008年由蘇真真正式出版的《香港潮語學習字卡》,正是以這種充滿童年回憶的方式,重新演繹香港本地的流行語彙。這套教材不只是一組潮語字卡,更是一件承載城市語言文...
5月4日
0 則留言


「行無愧怍心常坦」:長毛梁國雄的政治形象與時代見證
你可曾想過,一尊迷你的公仔,竟能承載一段城市的記憶與抗爭精神? 這尊身穿哲古華拉圖案T恤、披長髮、雙拳緊握的模型,是以香港知名政治人物梁國雄(人稱「長毛」)為原型製作。他的標誌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:紅衣、牛仔褲、長髮與高聲抗議,象徵着對體制的對抗與不妥協的信念。胸前哲古華拉...
5月3日
0 則留言


當余若薇寫下林家謙:一幅書法,寫盡香港人的不捨與堅持
當我們凝視一幅書法作品,是否能想像,那些凝結成墨痕的文字,原是來自一首流行歌的歌詞?而當書寫者不是書法家或音樂人,而是一位在香港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法律人——余若薇,這幅作品的意義便超越了藝術本身,成為時代與個人生命的註腳。 ...
5月2日
0 則留言


六七暴動之序幕《新蒲崗血案》
你可曾想過,一本三十多頁的小冊子,竟是點燃香港「六七暴動」序幕的火種? 1967年,一份左派報章《新午報》出版了《新蒲崗血案》,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述新蒲崗的警民衝突,語調激昂、情緒澎湃,斥責「港英當局配合美帝反華」,壓制工人與青年「學習毛澤東思想」。這些話語,隔著將近六十...
5月1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