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一位成功銀行家的千頁磚頭鉅著—Frank Welsh的《香港史: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》
「這塊土地純屬偶然, 小殖民者弗蘭克如此教導, 他1992年的哀歎, 出自他1960年的劍橋。」 節錄〈讀弗蘭克•韋爾什《香港史》〉—廖偉棠
5月14日


書如其人,高馬可(John M. Carroll)與他的《香港簡史》
「這個新香港故事的一個重要情節,肯定是不再想在官方版故事參與其中的市民數目。有些人已開始舉家離港他遷,尤其是去英國,因為英國政府推出新政策,令擁有英國國民(海外)護照的人較容易獲得英國公民權,這種移民情景令人想起九七回歸前的歲月。不同於本書所述說的許多時期的情況,香港已不再是中國大陸難民和異見者的避難所,反而變成了異見者甚至普通人開始逃離之地。」—香港簡史中文版序 一位自少在香港長大的香港史達人,港大歷史系講師,如何在其書中、其人中,見到真正的香港?
5月13日


不屬於主流敘事:香港港口外交的故事
為什麼一座港口,可以成為世界的交匯點?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漁村,會在百年間成為全球矚目的城市?如果要理解香港在世界的角色,就不能不談它作為港口的故事,而這不僅是經濟的往來,更是一種特殊的「港口外交」。 翻開《Fortune’s Bazaar: The Making of Hong Kong》,書中帶我們穿梭於十九世紀至今的香港,重看這座城市如何憑藉深水良港,接連不同國度、不同文化、不同階層的人們。
5月12日


一百八十年前的香港島地名:穿越時空:林準祥《香港.開港—歷史新編》
1841年,時任皇家海軍測量官卑路乍(Captain Edward Belcher)於1841年在艦隻硫磺號(H.M.S. Sulphur)測量香港島地形,並繪製成《中國香港島》地形圖,為我們帶來了早期香港的地名記錄。細心一睇會發現,古今香港地名大為不同,而其中轉變,又往往非常「無厘頭」。 而林準祥先生在近年所著的《香港.開港— 歷史新編》,這本書以極為細緻的考據,包括大量開埠早期或開埠前的英國、中國史料,例如明代《粵大記》的記錄,到1841年卑路乍的首張香港島海圖,乃至1845年歌連臣(Lt. Thomas Collinson)的精細測量,重構了這座島嶼在「香港成為香港」之前的面貌。
5月11日


從漁民社群到港口外交:我們如何理解香港的世界連結?
當我們談論香港如何與世界接軌,你會先想到什麼?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光鮮招牌,還是十九世紀以來那一艘艘駛入維港的遠洋貨輪?若換一個角度,從香港本地的海上社群出發,這些漁民、船家、工匠的生活模式,是否也在某種層面上塑造了這座城市在國際之間的位置? 英國人類學家 Barbara E. Ward 在其文集《Through Other Eyes: Essays in Understanding "Conscious Models"—Mostly in Hong Kong》中,透過對新界滘西洲(Kau Sai Chau)漁村的田野研究,提出了「conscious models」(自覺模型)的概念,試圖解釋社群如何透過自身的世界觀、價值系統與行動策略,來理解並回應不斷變化的外部世界。這些「模型」不只是一套意識形態,而是日常生活的導航圖,也是一種與外部環境互動的行為模式。
5月10日


國際海港與軍事存在:皇家海軍如何塑造香港的外交空間
香港的港口,曾經如何在軍事與貿易之間,扮演著不只是地理節點,而是外交策略的一環? 翻開《White Ensign – Red Dragon: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in Hong Kong 1841–1997》,我們不難發現,港口從來不只是貨櫃堆疊的場域,也不只是海軍軍艦停泊的後勤基地。這本書以英國皇家海軍在香港長達156年的駐防歷史為脈絡,帶我們重新認識香港港口在國際權力博弈中的角色——作為殖民秩序的象徵、軍事力量的支點、同時也是外交手段的一部分。
5月9日


書海浮城:1948年的《香港百年史》,一部香港文人的剪影
當我們談論戰後香港文化的根基,許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七十年代的新派文學,抑或八十年代蓬勃的影視工業。但其實,早在1948年,就有一批南來文人與本地俊彥,合力編寫出一本名為《香港百年史》的鉅著,為百年香港留下了一部兼具歷史價值與民間風貌的百科全書式記錄。 由黎晉偉先生主編的《香港百年史》,全書分為歷史、政治、地理、社會、經濟、交通、文化和教育八大範疇,涵蓋1841年開埠至1948年的重大發展,是研究香港早期歷史的珍貴資料寶庫。與其說這是一本歷史教科書,不如說它更像一本「掌故集成」,書中撰稿者各自揮灑所長,描寫香港的點滴面貌,讀來有知識的分量,更有故事的趣味。
5月8日


風馬牛都相及:歐洲的馬爾太,世界的香港—《香港──東方的馬爾太(一九二九)》
香港之於東方,正如馬爾太之於地中海:都是英國殖民帝國的重要前哨與軍港,是東西航線交會之處,是強權手中的海上樞紐。 這個比喻乍聽奇特,仔細一想卻頗有道理。馬爾太位在地中海中心,自古就是各路強權搶來搶去的島──羅馬、阿拉伯、十字軍、法國、英國都輪流來佔據過。而香港則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,英國人搶下來做為遠東的大本營,不管是打仗還是做生意,都少不了這個門戶。
5月7日


大英帝國的終章,悲劇的序幕—《香港 1840–1997: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》
Jan Morris 的《香港1840–1997: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》,讀來像是一封寫給一座城市的情書,也像一紙悼文。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旅行作家之一,Morris 一生走遍各地,也經歷了性別轉變——她原是戰地記者 James Morris,在 1970 年代成為 Jan,她筆下的城市既遙遠又親密,總藏著一種游離的凝視。也許正因為她自己的人生經歷,她看待香港這個「不可能的城市」時,特別敏銳於那些曖昧、過渡、被夾在歷史與命運之間的瞬間。
5月6日


過往星光燦爛,何以今日燈火暗淡?—《現代先基:香港港口發展與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》
你還記得嗎?香港曾經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,連續十一年穩坐世界第一,貨輪日夜穿梭維港,碼頭吊臂像節奏精準的機械舞者,一刻不停地裝卸貨櫃。今天回看,這樣的盛況彷彿只存在於歷史照片與老記者的口述記憶之中。 《現代先基:香港港口發展與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》帶我們走進這段曾經輝煌的歷史,也讓人不禁問:為何香港這個星光燦爛的航運樞紐,今日竟然燈火不再,連續多年貨運量大跌?
5月5日


《昂船光影》:一座島的記憶與香港歷史的縮影
在九龍半島以西,曾經有一座與陸地隔海相望的小島,名叫昂船洲(Stonecutters Island)。這座島嶼不但見證了香港城市化的進程,亦歷經殖民地開發、軍事化佔用,甚至冷戰時期的情報角力,成為香港歷史中一頁別具意義的篇章。 本書《昂船光影:從石匠島到軍事重地》便是以昂船洲為主角,細緻地梳理其從自然島嶼到重點軍事區的變遷。透過豐富的史料、照片和訪問,作者帶我們走入這個「邊緣空間」,重新理解這座島嶼與香港整體歷史的緊密關聯。
5月4日


港口,如何成為外交的前線?——從《China's Foreign Places》看條約港時代的「港口外交」
當我們談起十九世紀中國的外交史,你會想到什麼?是紫禁城裡的欽差、宮廷使節,還是遠渡重洋的洋行代理人?若把視線從北京移向沿海,那些一座座條約港、租界區的碼頭與領事館,又在中國對外關係裡扮演著怎樣的角色? 英國學者 Robert Nield 在其著作《China's Foreign Places: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, 1840–1943》中,細緻梳理了超過八十個條約港的歷史,描繪出一幅以港口為核心、結合貿易、外交、情報與殖民治理的立體圖景。這本書提醒我們:在近代中國,「港口」不僅是貨物流動的節點,更是權力交鋒、利益談判與制度輸出的第一線戰場。
5月3日


誰為一塊泥土開啟了通往世界的航道?──從陶瓷產業看港口外交的歷史視角
當我們談論「港口外交」,是否只想到軍艦、條約與高層會議?又有多少人會聯想到,一塊經過烈火燒製的陶瓷,竟曾是外交與貿易的真正主角? 在《Fired Clay in Four Porcelain Clusters》一書中,學者 Tai Wei Lim 比較了亞洲四大陶瓷產地——景德鎮、日本有田、韓國利川與泰國沙功那空,細緻剖析它們在生產技術、能源使用與生態環境上的異同。然而,書中雖未明言「外交」一詞,但這些陶瓷如何穿越海洋、走入全球市場的過程,卻啟發我們思考:當泥土燒製成瓷,再經由港口流通至世界各地,這條通路本身,不正是一種「無聲的外交」嗎?
5月2日


當「邊緣地帶」就是外交場域:香港的港口外交從何而來?
何以一個港口可以承載一個國家未竟的外交想像?又為何「邊陲」之地,往往成為國際勢力交鋒的中樞? Melissa Macauley 在《Distant Shores: Colonial Encounters on China’s Maritime Frontier》一書中,深入考察潮州與汕頭等中國南方海港地區,勾勒出一幅跨越地理疆界、殖民秩序與族群流動的海洋圖像,也為我們理解「香港的港口外交」提供極具啟發的視角。
5月1日


香港如何穿梭強權之間?看港口外交的歷史角色
當我們提起「外交」二字,是否總以為它只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官方會談?而一個港口城市,又是否可能參與其中、發揮影響力? 《世界新經濟格局下的亞太、中國和香港》一書中,汪康懋教授將視野從國際宏觀經濟拉回至香港這座港口城市,指出在區域整合與全球重構的歷史浪潮下,香港作為「港口外交」節點的角色,從未缺席,甚至在關鍵時刻居於樞紐之位。這並非傳統外交意義上的「派駐使節」,而是一種特殊的「結構外交」(structural diplomacy),借助物流、金融與人流所構成的實體平台,讓香港成為中國走向世界、世界觀察中國的關鍵窗口。
4月30日


香港還是世界貿易中心嗎?二十一世紀的定位思考
香港的經濟增長,究竟是如何一路走來的? 如果說貿易是這座城市的命脈,那麼「對外貿易」又是如何塑造了香港的經濟輪廓?《香港對外貿易發展研究》這本書,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歷史、理論到實證層面,細緻剖析香港貿易發展脈絡的重要視角。
4月29日


由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:香港港口外交的雙面鏡
香港,這座東方之珠,如何在百年間從一個小漁村蛻變為國際航運樞紐?它的港口外交,又如何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,織就一張連結世界的無形之網? 夏巨富2024年出版的《近代香港輪船航運業研究 1840–1911》,即就這些問題分階段論述,由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,讓我們看見香港的港口外交,如何從不同歷史大事中一步一步建構而成。
4月28日


連接世界,還是被世界取代?香港交通網絡的挑戰與抉擇
香港為何能夠在全球貿易網絡中佔據一席之地?在全球製造業轉型、區域物流競爭激烈的當下,這座城市又如何維繫自身作為「世界級樞紐」的角色? 王緝憲博士的新作《世界級樞紐:香港的對外交通》正是試圖回應這些問題的一部重要著作。全書以「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」作為序言開場,強調交通運輸並不只是基建與技術層面的課題,更關乎一座城市如何在全球經濟網絡中維持生機。
4月27日


當我們談香港,為何必須從港口說起?
當你望向維多利亞港的海面,你看見的,是一座普通城市的海濱,還是一道通往世界的門戶? 從不靠國界,而是靠海洋與貿易,香港在歷史上從來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城市。正如香港海事博物館2022年的《香江泛洋奇蹟:1945年以來我們的港口故事》展覽所揭示,這座城市的故事,必須從港口說起——從貨輪進出、從碼頭工人的汗水、從航運業的起伏跌宕,到全球資本、貨物流通、制度設計之間的縱橫交錯。
4月26日


在維港航線上談判世界:香港作為全球實驗場
當我們談論「港口外交」,我們在談些什麼?是否只有高層領袖的會晤、官方舉辦的論壇,才能稱作「外交」? 若將視野拉回歷史深處,重返貨輪穿梭、貨櫃堆疊、碼頭工人汗流浹背的日常,重返一艘艘停泊維多利亞港的船隻和背後串連起的國際貿易網絡,我們或許會發現,香港早在沒有「外交部」的時代,就已經以自己的方式,建立了屬於這座城市的「港口外交」。
4月25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