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從《文代冷戰與知識外交》回顧美國對香港大專教育的政策/柴宇瀚
冷戰時期,雖然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,但是地理位置特殊,角色獨特,使民國政府、中共、美國等等都投放大量金錢,在香港爭相拉攏各方人士,藉此籠絡民心,間接推動香港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,大專教育就是其中之一。《文代冷戰與知識外交》正可反映這一點,著作由不同學者的研究結集成書,主題環繞冷...
7月17日


回顧香港演藝界和出版界:細讀傅葆石教授Hong Kong Media and Asia's Cold War/柴宇瀚
冷戰時代,美國與蘇聯之間的明爭暗鬥,除了政界的角力外,還有出版界和演藝界的角力,香港就成為其中一個主要「戰場」。面對左派的長城、鳳凰等一系列的電影,美國既要「展示軟實力」,也要盡量「保持低調」。這個重點可以從傅葆石教授的著作Hong Kong Media and...
7月11日


認識《在中國的影子下:美國對香港的外交政策1945-1972》/柴宇瀚
不少人以為美國在20世紀之後,才慢慢涉足香港,成為部份人心目中的「外國勢力」。細讀葉霖的《在中國的影子下:美國對香港的外交政策1945-1972》,就會明白這些想法是大錯特錯的。雖說著作是研究1945-1972年為主,但是研究範圍也包括香港開埠初期。且看葉霖以下見解。...
7月9日


從《電影與文化冷戰》回顧香港電影業發展的契機/柴宇瀚
最近香港的戲院雪崩式結業,令人回味昔日香港盛極一時的演藝界,回顧電影業的光芒。電影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,包括電懋、邵氏、亞洲影業一系列的製作,曾經令不少影迷如痴如醉,瘋魔亞洲各地。意想不到的是,原來昔日的香港電影在國際局勢影響下,與美國政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,《電影與文化冷...
6月27日


回顧香港與美國的關係-《孫逸仙傳記》再探/柴宇瀚
中國人前往美國,不論是在19世紀,還是在2025年,都會有一定難度,昔日受到很多經濟、交通等因素影響,今日或會受到經濟、政治等因素影響。可是,以孫中山為例,在一百多年前能夠突破重重障礙,既能夠前往美國,也能夠前往香港,令孫中山掌握整個世界的變化,不受思想局限,令其一生受用無...
6月25日


中美之間的凝視:讀伍廷芳如何理解現代國家
香港與美國曾經如何彼此觀照?
6月18日


從1912年的《孫逸仙傳記》,重思香港與美國關係
孫中山是誰?在中國,他被尊為「國父」;在香港,他是養成志業、投身革命的起點;而在美國,他曾是遊走僑界、募款宣傳的奔走者。但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人眼中,這位中國革命者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? 《孫逸仙傳記》( Sun Yat-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 )由美國作家林百克(Paul Myron Wentworth Linebarger)於1912年出版,正是解讀這一歷史交會的早期視角之一。這本書為我們認識香港與美國之間的歷史關係,提供非常有趣的參照。
6月17日


圖書典藏館六月線上策展專題:「香港與美國關係」
香港學生昔日取得外國的獎學金,或會被譽為「天之驕子」,反觀今日取得外國的資助,或會被貶為「外國勢力」,大家便會感到時移勢易,香港的角色已經截然不同,與外國的關係也迥然不同。其實,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與香港,對外國的想法早已有天淵之別。因此,「壹玖肆伍・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」六月以「香港與美國關係」為主題,回顧百多年來香港與美國的往事。 遙想清朝末年,人們早有「到金山掘金」的想法,可說是清朝華人前往美國的開端。如今人們想到的「KK園」,或許有相似之處,昔日會被稱為「賣豬仔」,今日會被稱為「詐騙」。然而,他們的共通點都是橫越太平洋,追尋一個夢,追尋一個希望可以發達的夢。可惜的是,他們逐夢不成,反被勞役多時,尤其是被「賣豬仔」的一群,怎樣做苦工,怎樣受勞役。以上知識,都可以昔日從教科書、電影、新聞等等,認識美國歷史的一小部份。
6月16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