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從貨櫃到資本:香港「港口外交」的轉型與延續
當我們回望香港如何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,最直觀的畫面,總是維多利亞港上的一艘艘貨輪,或是碼頭邊排列整齊的貨櫃堆疊。但真正支撐香港在全球體系中保持節點地位的,從來不只是海上的貨船。更深層的,是一種穿越了殖民、冷戰、回歸交替的「港口外交」——一種以開放、流動、制度中介為手...
4月24日
0 則留言


當海洋記憶被消音:為何我們要重讀香港的航運史?
當我們提起香港的歷史,你會從哪裡說起?是從英國殖民地時代,還是更早以前、那些在海上交會的船影、潮聲? 翻開香港海事博物館2005年的專刊《皇朝與瀚海》,我們或許可以用另一種角度,重新思考這座城市與海洋的關係。不是從權力的更替開始,而是從一艘艘穿越風浪的船隻,從一批批水手、...
4月23日
0 則留言


「地域秩序原則」:港口城市的對外話語權
當我們談論「外交」,是否只想到國與國之間的官方談判? 那麼,一座城市的港口,能否也成為推動外交的關鍵節點?《中國、東亞與全球經濟:區域和歷史的視角》一書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,尤其是在香港的歷史角色中,「港口外交」顯得尤為關鍵。
4月22日
0 則留言


條約港的身世,香港的命運──從中國通商體系談香港的國際地位
為甚麼一個港口,能夠改變一座城市的命運? 當我們重新閱讀廖樂柏所著《中國通商口岸:貿易與最早的條約港》一書,便不得不思考這個與香港命運緊扣的問題:作為近代中國最早的條約港之一,香港的國際地位,是否從一開始就註定與港口外交、通商秩序密不可分?
4月21日
0 則留言


當港口說話:在帝國陰影下的香港自述
一座港口,如何構成香港的國際身份? 當我們談論「外交」,常想到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正式關係、條約或高層互訪。然而在冷戰年代的東亞,一些城市的外交功能並非由政府主導,而是由港口——這些貿易與交通的節點——以實務方式推動和維繫。T.N. Chiu 所著的《The Port of...
4月20日
0 則留言


港口可以談外交嗎?——從《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》看香港的「港口外交」
什麼是一座城市的外交實力? 對一個沒有主權的殖民港口來說,外交或許無從談起。但若我們將外交理解為一種行動能力、一種在國際秩序縫隙中協調、調解與仲介的功能,那麼,香港自十九世紀以來所展現的角色,便可視為一種「港口外交」的實踐: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下的國家代表,也不是純粹的經濟通...
4月19日
0 則留言


香港如何憑一港之力,撬動十九世紀的帝國外交?
什麼叫做「港口外交」?這個術語是否只是外交詞彙的變體,抑或,它正是理解香港在歷史上如何穿梭於中外勢力之間的一把鑰匙? 如果說中國近代外交多建基於陸地權力的博弈,那麼香港則是典型的「海洋型城市」,其對外的政治與經濟行動,往往以港口為中心展開。從毛立坤在《晚清時期香港轉口貿易...
4月18日
0 則留言


不止於貿易的海港:香港在地緣與制度中的角色變遷
當我們回顧香港歷史時,是否曾經思考過:這座城市的「國際性」究竟從何而來?是因為英國殖民統治?還是因為自由貿易港的經濟制度?又或者,其真正的根基,其實是作為「港口城市」的地理與歷史角色? 這樣的提問,正好可以從《港口城市與貿易網絡》一書中尋找答案。此書由多位海洋史與城市貿易...
4月17日
0 則留言


香港大視野:舊香港怎樣成為亞洲網絡中心?
你可曾想過,一個不具備傳統主權地位的港口城市,竟能在國際政治與區域經濟中,發揮如此舉足輕重的外交作用? 《香港大視野:亞洲網絡中心》正是一本從宏觀歷史與跨國網絡的視角,重新書寫「香港作為外交行動者」的學術傑作。在當前地緣政治激化、香港角色邊緣化的歷史節點,濱下武志的這部作...
4月16日
0 則留言


國際圖書典藏館四月線上策展專題:「香港的港口外交」
你還記得香港曾經是如何與世界打交道的嗎? 不是靠高層會議,也不是靠空洞口號,而是一艘又一艘駛入維港的貨船——透過港口,香港與世界建立了真實的連結,也塑造了獨特的國際角色。 然而,來到今天,當官方不斷高喊「連通國際」、「重返全球舞台」,卻連辦一場國際盛事都綁手綁腳,甚至怕「錯...
4月15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