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貨櫃到資本:香港「港口外交」的轉型與延續


ree

當我們回望香港如何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,最直觀的畫面,總是維多利亞港上的一艘艘貨輪,或是碼頭邊排列整齊的貨櫃堆疊。但真正支撐香港在全球體系中保持節點地位的,從來不只是海上的貨船。更深層的,是一種穿越了殖民、冷戰、回歸交替的「港口外交」——一種以開放、流動、制度中介為手段,換取空間、換取安全、換取國際認可的外交策略。


十九世紀中葉,香港被劃為自由港,避開清廷的關稅系統,成為帝國貿易體系的一枚關鍵棋子。當時的「港口外交」,是一種透過貿易制度設計而非軍事力量,建立國際秩序中角色感的方式。香港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種制度性的配置:無需高牆深壘,靠的是透明的法治、低稅與開放政策,吸引全球船舶與資金自動聚集於此。

要讀取更多嗎?

訂閱 glocalhongkonglibrary.com 持續閱讀此專屬文章。

© 2025 by Glocal Hong Kong Library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  • Patreon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