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國際圖書典藏館四月線上策展專題:「香港的港口外交」


ree

你還記得香港曾經是如何與世界打交道的嗎?


不是靠高層會議,也不是靠空洞口號,而是一艘又一艘駛入維港的貨船——透過港口,香港與世界建立了真實的連結,也塑造了獨特的國際角色。


然而,來到今天,當官方不斷高喊「連通國際」、「重返全球舞台」,卻連辦一場國際盛事都綁手綁腳,甚至怕「錯誤觀感」而封港、拒客,令人不禁想問:曾經那個真正連接世界的香港,究竟去哪了?


四月,「壹玖肆伍・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」的線上專題,將聚焦「香港的港口外交」。我們希望重溫過去這座城市如何憑藉海港之力,在地緣政治之間找到自身位置,在殖民與冷戰的夾縫中,以港口換空間、以航運建秩序。


你可能不知道,在十九世紀的條約體系中,香港被劃為自由港,不僅避開清廷關稅控制,也吸引全球商船進出。這不只是商業安排,更是一種外交地位的象徵。到了冷戰時代,香港的港口更成為情報、物資、文化與難民流通的重要節點。


它不僅承載貨櫃,也承載價值觀、制度與選擇。


因此,我們將於本月介紹三組藏品與主題,重構港口香港的外交史:


〈通商的秩序〉:從南京條約到開埠港口的國際定位;

〈冷戰的海岸〉:港口如何成為美中之間的前線基地;

〈世界的門戶〉:戰後香港如何透過招商、展會、海運外交贏得國際信任。


這些歷史,不是死氣沉沉的口述片段,而是真實存在的文件、地圖、報紙與照片,記錄著香港如何從一個小漁港,發展成為東亞最具戰略地位的國際港。


這也正是我們要做的事:保存這些實物與故事,在這個記憶正在被系統清除的年代,為未來留下一頁頁證明。


誠邀你成為「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」的會員,不但可閱讀每週電子報,亦可參加專屬導賞與線上座談。我們亦開放Patreon平台供月費支持,所有經費將用於修復破損藏品與建構主題資料庫。


如果你手上亦有關於香港港口的舊資料、相片、船票或紀錄,不妨與我們聯繫。這些看似微小的紙張,也許正是拼湊出整個外交史的關鍵一塊。


讓我們一起守護那個曾經靠港口與世界交往的香港。


除了我們的網站外,你也可以在 Patreon、Instagram、Facebook 和 Threads 上找到我們的動態——讓我們在這個記憶迅速被擦除的時代,留下更多關於「國際香港」的證據與可能。


👉 壹玖肆伍國際圖書典藏館・2025年3月15日正式試業・請加入成為各級會員


留言


© 2025 by Glocal Hong Kong Library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  • Patreon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