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從漁民社群到港口外交:我們如何理解香港的世界連結?
當我們談論香港如何與世界接軌,你會先想到什麼?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光鮮招牌,還是十九世紀以來那一艘艘駛入維港的遠洋貨輪?若換一個角度,從香港本地的海上社群出發,這些漁民、船家、工匠的生活模式,是否也在某種層面上塑造了這座城市在國際之間的位置? 英國人類學家 Barbara E. Ward 在其文集《Through Other Eyes: Essays in Understanding "Conscious Models"—Mostly in Hong Kong》中,透過對新界滘西洲(Kau Sai Chau)漁村的田野研究,提出了「conscious models」(自覺模型)的概念,試圖解釋社群如何透過自身的世界觀、價值系統與行動策略,來理解並回應不斷變化的外部世界。這些「模型」不只是一套意識形態,而是日常生活的導航圖,也是一種與外部環境互動的行為模式。
5月10日


墳場中的幽默與抵抗:《墳場新聞》福袋的時代意義
你可曾想過,一份來自「陰間」的福袋,竟能成為香港新聞史上的一個文化註腳? 這張展示於館藏之中的《墳場新聞三寶福袋》,由「靈體青永屍」以總編輯身份親筆撰寫、署名贈予政治學者沈旭暉,象徵著網絡文化與政治時局交錯下的創意反叛,也標誌著香港網絡媒體發展中的一段極具代表性的歷史片段。乍看之下,它像是一張喪禮用的賀儀封袋,但其中的語言設計與贈送對象,其實蘊含著多層文化與時代隱喻。
5月10日


國際海港與軍事存在:皇家海軍如何塑造香港的外交空間
香港的港口,曾經如何在軍事與貿易之間,扮演著不只是地理節點,而是外交策略的一環? 翻開《White Ensign – Red Dragon: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in Hong Kong 1841–1997》,我們不難發現,港口從來不只是貨櫃堆疊的場域,也不只是海軍軍艦停泊的後勤基地。這本書以英國皇家海軍在香港長達156年的駐防歷史為脈絡,帶我們重新認識香港港口在國際權力博弈中的角色——作為殖民秩序的象徵、軍事力量的支點、同時也是外交手段的一部分。
5月9日


張堅庭與香港的影像記憶:從《表姐,你好嘢!》到《六四選美》的歷史意義
一張三十多年前的舊報紙剪報,為何仍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凝視? 1990年,導演張堅庭憑《表姐,你好嘢!》一舉成名,以黑色幽默諷刺中港政治文化的荒謬對照,成為當年最受注目的政治喜劇之一。同年,他在報章發表《六四選美》一文,以銳利筆觸譴責國殤的遺忘與集體冷漠。當日既是六四周年,亦是香港電視台直播選美的日子,他以諷刺筆法,質疑這樣的娛樂安排是否合時、合宜,更進一步指出一個社會如何透過選擇性記憶抹除歷史創傷。
5月9日


當我們不能再一起談書、談香港──重讀《讀好書》2005合照
這一張年輕時的合照,為何成為香港文化記憶的時代封面? 你可曾想過,當年在《讀好書》雜誌封面上並肩而立的十位香港文化人,日後會在社會不同戰線上,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浪潮?這張攝於2005年、刊載於《讀好書》(Books & Life)第五期的封面照片,表面上是一次文藝雜誌的集體造勢,但從今日的角度回望,它卻成為一代知識人於公共文化場域初現鋒芒的歷史定格,蘊藏著難以複製的時代溫度與文化意義。
5月8日


書海浮城:1948年的《香港百年史》,一部香港文人的剪影
當我們談論戰後香港文化的根基,許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七十年代的新派文學,抑或八十年代蓬勃的影視工業。但其實,早在1948年,就有一批南來文人與本地俊彥,合力編寫出一本名為《香港百年史》的鉅著,為百年香港留下了一部兼具歷史價值與民間風貌的百科全書式記錄。 由黎晉偉先生主編的《香港百年史》,全書分為歷史、政治、地理、社會、經濟、交通、文化和教育八大範疇,涵蓋1841年開埠至1948年的重大發展,是研究香港早期歷史的珍貴資料寶庫。與其說這是一本歷史教科書,不如說它更像一本「掌故集成」,書中撰稿者各自揮灑所長,描寫香港的點滴面貌,讀來有知識的分量,更有故事的趣味。
5月8日


風馬牛都相及:歐洲的馬爾太,世界的香港—《香港──東方的馬爾太(一九二九)》
香港之於東方,正如馬爾太之於地中海:都是英國殖民帝國的重要前哨與軍港,是東西航線交會之處,是強權手中的海上樞紐。 這個比喻乍聽奇特,仔細一想卻頗有道理。馬爾太位在地中海中心,自古就是各路強權搶來搶去的島──羅馬、阿拉伯、十字軍、法國、英國都輪流來佔據過。而香港則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,英國人搶下來做為遠東的大本營,不管是打仗還是做生意,都少不了這個門戶。
5月7日


從劏豬刀到民族英雄:《國產凌凌漆》公仔的歷史回聲
一套無厘頭搞笑喜劇,為何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的珍稀文化遺產? 1994年上映的《國產凌凌漆》,以周星馳式惡搞為骨幹,戲仿《007》與中共官僚文化,構建出一個荒謬卻精準的諷刺宇宙。今日來看,那些角色的誇張造型與道具設定,不僅讓人捧腹,更是九〇年代港產片尖銳批判與創作自由的見證。
5月7日


大英帝國的終章,悲劇的序幕—《香港 1840–1997: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》
Jan Morris 的《香港1840–1997: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》,讀來像是一封寫給一座城市的情書,也像一紙悼文。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旅行作家之一,Morris 一生走遍各地,也經歷了性別轉變——她原是戰地記者 James Morris,在 1970 年代成為 Jan,她筆下的城市既遙遠又親密,總藏著一種游離的凝視。也許正因為她自己的人生經歷,她看待香港這個「不可能的城市」時,特別敏銳於那些曖昧、過渡、被夾在歷史與命運之間的瞬間。
5月6日


你還記得這套碟嗎?《勿通匪類》與香港的最後棟篤笑時代
一場政治棟篤笑,為何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遺產? 2013年,由黃毓民與黃洋達聯袂演出的《勿通匪類》政治棟篤笑,不僅是一場舞台表演的紀錄,更是香港本土政治文化高峰時期的縮影。這套由熱血時報出版的DVD,在政治動員與語言對抗上達致前所未有的張力,其歷史價值遠超影像本身,反映了一段自由尚可宣洩、批判仍被容許的年代。
5月6日


過往星光燦爛,何以今日燈火暗淡?—《現代先基:香港港口發展與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》
你還記得嗎?香港曾經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,連續十一年穩坐世界第一,貨輪日夜穿梭維港,碼頭吊臂像節奏精準的機械舞者,一刻不停地裝卸貨櫃。今天回看,這樣的盛況彷彿只存在於歷史照片與老記者的口述記憶之中。 《現代先基:香港港口發展與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》帶我們走進這段曾經輝煌的歷史,也讓人不禁問:為何香港這個星光燦爛的航運樞紐,今日竟然燈火不再,連續多年貨運量大跌?
5月5日


《假如我是真的》:一齣被禁的電影如何揭露中國制度的荒謬?
當年,一齣電影為何能挑戰制度、引發禁映,甚至預言了一場社會的幻滅? 《假如我是真的》是一部1981年在台灣上映的劇情片,改編自大陸劇作家沙葉新的同名劇本,由王童執導,譚詠麟與胡冠珍主演,講述一名「知青」青年李小璋假冒高幹子弟、利用特權網絡試圖返回城市、最終身敗名裂的故事。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不僅限於文革餘緒,更深刻批判中國官僚制度、特權階層與身份制度對人的壓迫。其歷史意義,不僅止於戲劇張力,而在於對「如果我說的都是真的,世界是否依舊如此荒謬」這個問題的深刻追問。
5月5日


《昂船光影》:一座島的記憶與香港歷史的縮影
在九龍半島以西,曾經有一座與陸地隔海相望的小島,名叫昂船洲(Stonecutters Island)。這座島嶼不但見證了香港城市化的進程,亦歷經殖民地開發、軍事化佔用,甚至冷戰時期的情報角力,成為香港歷史中一頁別具意義的篇章。 本書《昂船光影:從石匠島到軍事重地》便是以昂船洲為主角,細緻地梳理其從自然島嶼到重點軍事區的變遷。透過豐富的史料、照片和訪問,作者帶我們走入這個「邊緣空間」,重新理解這座島嶼與香港整體歷史的緊密關聯。
5月4日


《香港潮語學習字卡》:一場DIY語言革命
你還記得小時候學字的方法嗎?是否也曾經一張張翻過識字卡,透過圖畫、拼音與例句,慢慢記下每個中文字的模樣與用法? 在2008年由蘇真真正式出版的《香港潮語學習字卡》,正是以這種充滿童年回憶的方式,重新演繹香港本地的流行語彙。這套教材不只是一組潮語字卡,更是一件承載城市語言文化的創意作品。它結合圖像、拼音、中英對照、例句與自學手冊,讓學習者無論是從零開始,還是想重溫昔日用語,都可以輕鬆投入。
5月4日


港口,如何成為外交的前線?——從《China's Foreign Places》看條約港時代的「港口外交」
當我們談起十九世紀中國的外交史,你會想到什麼?是紫禁城裡的欽差、宮廷使節,還是遠渡重洋的洋行代理人?若把視線從北京移向沿海,那些一座座條約港、租界區的碼頭與領事館,又在中國對外關係裡扮演著怎樣的角色? 英國學者 Robert Nield 在其著作《China's Foreign Places: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, 1840–1943》中,細緻梳理了超過八十個條約港的歷史,描繪出一幅以港口為核心、結合貿易、外交、情報與殖民治理的立體圖景。這本書提醒我們:在近代中國,「港口」不僅是貨物流動的節點,更是權力交鋒、利益談判與制度輸出的第一線戰場。
5月3日


「行無愧怍心常坦」:長毛梁國雄的政治形象與時代見證
你可曾想過,一尊迷你的公仔,竟能承載一段城市的記憶與抗爭精神? 這尊身穿哲古華拉圖案T恤、披長髮、雙拳緊握的模型,是以香港知名政治人物梁國雄(人稱「長毛」)為原型製作。他的標誌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:紅衣、牛仔褲、長髮與高聲抗議,象徵着對體制的對抗與不妥協的信念。胸前哲古華拉(Che Guevara)的肖像,則進一步揭示其政治立場與國際左翼思想之聯繫,延續着反壓迫與革命精神在本地抗爭語境中的投射。
5月3日


誰為一塊泥土開啟了通往世界的航道?──從陶瓷產業看港口外交的歷史視角
當我們談論「港口外交」,是否只想到軍艦、條約與高層會議?又有多少人會聯想到,一塊經過烈火燒製的陶瓷,竟曾是外交與貿易的真正主角? 在《Fired Clay in Four Porcelain Clusters》一書中,學者 Tai Wei Lim 比較了亞洲四大陶瓷產地——景德鎮、日本有田、韓國利川與泰國沙功那空,細緻剖析它們在生產技術、能源使用與生態環境上的異同。然而,書中雖未明言「外交」一詞,但這些陶瓷如何穿越海洋、走入全球市場的過程,卻啟發我們思考:當泥土燒製成瓷,再經由港口流通至世界各地,這條通路本身,不正是一種「無聲的外交」嗎?
5月2日


當余若薇寫下林家謙:一幅書法,寫盡香港人的不捨與堅持
當我們凝視一幅書法作品,是否能想像,那些凝結成墨痕的文字,原是來自一首流行歌的歌詞?而當書寫者不是書法家或音樂人,而是一位在香港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法律人——余若薇,這幅作品的意義便超越了藝術本身,成為時代與個人生命的註腳。 這幅書法摘錄自林家謙為電影《破.地獄》(2024)創作的主題曲《普渡眾生》中的歌詞:「輪迴塵間的人 揮之不能/徘徊來生的往生/還未斷的根 求誰來悲憫/仍頑固埋首往後行」。在2025年4月27日舉行的第4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,《普渡眾生》榮獲「最佳原創電影歌曲」,林家謙更在典禮上現場自彈自唱。他一句「多謝祖師爺」惹來全場大笑,成為當晚的話題。這首歌自電影上映以來,打動不同年齡層觀眾,其觸及生死、業報、輪迴等深層主題的歌詞,亦廣獲傳唱與討論。
5月2日


當「邊緣地帶」就是外交場域:香港的港口外交從何而來?
何以一個港口可以承載一個國家未竟的外交想像?又為何「邊陲」之地,往往成為國際勢力交鋒的中樞? Melissa Macauley 在《Distant Shores: Colonial Encounters on China’s Maritime Frontier》一書中,深入考察潮州與汕頭等中國南方海港地區,勾勒出一幅跨越地理疆界、殖民秩序與族群流動的海洋圖像,也為我們理解「香港的港口外交」提供極具啟發的視角。
5月1日


六七暴動之序幕《新蒲崗血案》
你可曾想過,一本三十多頁的小冊子,竟是點燃香港「六七暴動」序幕的火種? 1967年,一份左派報章《新午報》出版了《新蒲崗血案》,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述新蒲崗的警民衝突,語調激昂、情緒澎湃,斥責「港英當局配合美帝反華」,壓制工人與青年「學習毛澤東思想」。這些話語,隔著將近六十年讀來,彷彿今日社交媒體上那些熟悉的修辭「翻版」——歷史竟然連語言都不改地不斷重演。
5月1日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