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樓書未被文學化之前:山村大廈的語言與誠意
我們可曾想過,一本看似平凡的賣樓宣傳冊,竟能成為認識香港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想像的重要歷史文獻? 眼前這本名為《山村大廈》的樓書,所展示的,不僅是單幢住宅的銷售資料,更是一種屬於1960至70年代初期香港建築語言與誠信商業的見證。
6月4日


經營不讓渣甸富:《渣甸家族:龍頭洋行的特殊發展與傳承》
經營不讓渣甸富:《渣甸家族:龍頭洋行的特殊發展與傳承》中環遮打道至告士打道一帶,幾乎每一幢地標建築後面,都藏着一段與怡和集團(Jardine Matheson)有關的歷史。無論是香港置地旗下的交易廣場、太子大廈,還是「梗有一間喺左近」的7-11與惠康,怡和帝國的痕跡滲透香港人日常的衣食住行。 這個看似低調、實則巨擘的英資財團,其實正是源自十九世紀初的渣甸洋行——一家靠走私鴉片起家、在鴉片戰爭中大撈特撈,最終在香港落地生根,成為本地經濟命脈的一部分。鄭宏泰教授的著作《渣甸家族:龍頭洋行的特殊發展與傳承》正是解構這個「龍頭洋行」如何從華南海域的冒險家傳奇,演化成全球化商業帝國的重要之作。
6月3日


一面旗,一座城:獅子會與香港公益半世紀
一面小旗,如何承載香港半世紀的公民精神與跨國社會想像? 在今日香港社會對公民身份、志願精神與社群參與不斷重構的時代,一面色彩鮮明、飾有金穗與獅子徽號的小旗,或許未必立即引起公眾關注。然而,當我們仔細凝視這面寫有「Lions Club of Victoria 域多利獅子會」的會旗,其象徵與歷史脈絡便悄然浮現 —— 它既是一段關於志願運動的本地歷史軌跡,也是戰後香港如何融入世界公民社會的縮影。
6月3日


在殖民與資本之間,香港移民與商人如何建構自己的角色?
當我們討論香港的經濟發展史時,「英資財團」往往被視為主導力量。然而,處於殖民資本與國際商業網絡夾縫中的香港商人與移民群體,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?他們是否只是被動接受經濟結構安排的個體,抑或能夠在其中尋找縫隙,自主塑造空間? 馮邦彥於《香港英資財團(1841–2019)》一書中,詳盡梳理了從一八四一年至二零一九年間,英資企業如何由貿易、航運進一步壟斷地產、金融,最終與中資企業、華資商人逐步交織成為一個複雜的權力網絡。這套歷史敘述,為我們理解香港商人與移民的角色提供了嶄新的視角。
6月2日


一冊千字文,映照香港兒童啟蒙與印刷文化的歲月光影
問我們可曾見過這樣的教科書? 當我們站在今日高度現代化的教育環境中,回望一冊紙張泛黃、封面紅艷的《訓蒙千字文》,那不只是一本書,而是一段曾經指引無數兒童識字入學的文化遺產。這本由陳湘記書局出版的啟蒙教材,不僅見證香港基層教育的發展歷程,更反映出殖民地社會中華人家庭如何透過書本延續傳統文化、承傳價值觀念。
6月2日


何以一副塔羅牌,竟可映照一代香港人的政治焦慮?
在香港政治文化的發展脈絡中,有哪一件藝術創作,能同時承載對過去政治制度的諷刺、對當下社會現實的觀察,以及對未來民主命運的預言? 由進念‧二十面體推出的《東宮西宮》起錨起錨塔羅牌,或許正是這樣一項跨界結晶——它是劇場的延伸,是民間教育的實驗品,更是冷戰以降香港政治啟蒙史的一枚文化標本。
5月30日


從移民到財閥,香港商人真的白手起家?
是誰建構了香港財富神話?香港商人與移民的歷史是否真如外界想像般清晰與單純? 當我們談論香港商人的歷史時,往往不自覺地陷入某種「成功學」的神話敘事——由白手起家的華人移民,在殖民地香港拼搏致富,成為一代富豪。然而,《亞洲教父:香港與東南亞的金錢與權力》一書卻為我們撕開了這層神話的表皮,以冷峻的筆調揭示出商業成功背後的政治結構、移民制度、階級差異與尋租行為。
5月30日


貨殖有妨子貢賢:《金融帝國-滙豐》
1941年12月,日本突襲香港。眼看港島無法守住,滙豐總經理祁禮賓(Sir Vandeleur Grayburn)急忙做出兩個決定:一是將總行臨時遷往新加坡,二是派員在倫敦組成臨時董事會,以備戰時指揮全局。不料日軍推進之快遠超預期,計畫尚未執行,香港淪陷。 在此危局中,滙豐的紙幣成為戰爭經濟的核心工具。祁禮賓等高層被拘押在昇華旅館,受命在尚未簽發的紙幣上簽名,日本軍政府便用這批簽過名的港幣發行市面。但滙豐的高層並未坐以待斃,兩名高層職員在1942年從港島成功逃離,歷經千辛萬苦抵達重慶,再飛往倫敦,將港澳情況彙報總部。祁禮賓本人則因私下接濟赤柱集中營的同僚而遭逮捕,最終於1943年死於獄中,成為戰火下第一位殉職的滙豐「大班」。
5月29日


抗爭的影像語言:一組2019年香港運動明信片
一組名信片,能否承載一場運動的集體記憶?在遺忘與壓抑之間,這些小小紙片是否能化作歷史的留聲機,低聲訴說那場仍未完結的抗爭? 這批出自「Postcards for HK」之手的明信片系列,主題圍繞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,圖像內容涵蓋街頭示威者、光影人鏈、獅子山精神等具標誌性的畫面,搭配英文解說與訴求條列,是極具時代辨識度的視覺文獻。名信片正面為彩色圖像,背面則以黑白描線方式還原相關情境,並附有QR code連結至運動資料庫與Instagram,成為運動與國際連結的橋樑。
5月29日


在殖民地築夢:林護與一代南來商人的歷史軌跡
當我們談論香港的移民史與商業發展,是否曾想過,一位來自中國南方的建築工匠,如何在殖民地香港的夾縫中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化之路,並最終成為國父孫中山背後的堅實支柱?《林護:孫中山背後的香港建築商》一書,正是對這段幾被歷史忽視的移民與商人故事的深情回望。 林護(Lam Woo),原籍廣東中山南屏鄉,出身貧寒。年輕時為逃避家鄉戰亂與貧困,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南下香港謀生,這段經歷正是當時大量廣東移民來港尋求生計的典型寫照。
5月28日


當曆書化為地景與記憶——《守在離岸的香港》的物件語言
為何一本日曆,可以成為一段時代情感的縮影? 這本名為《守在離岸的香港》的桌上日曆,由本地字體設計團體 Moodmen Font 於2020年底推出,用於2021年全年使用。它並不僅是一件功能性日用品,而是一件帶有文化重量與情感投射的藝術作品——記錄著一代港人面對變動時代的心理足跡與自我定位。
5月28日


誰說經營是男人的事?《才德之間》揭示香港移民女性的商業實力
女人是否只能當商業巨輪背後的支持者?當我們談到家族企業、移民創業與香港經濟奇蹟時,是否總是忽略了女性在其中舉足輕重的角色? 《才德之間:華人家族企業與婦女》一書以香港與新加坡多個華人家族為個案,深入剖析女性在家族企業中的多重角色與策略選擇。從母親、媳婦、太太到創業者、繼承人與董事局成員,女性不僅是家庭與企業的黏合劑,更是跨代經營策略與文化價值傳承的核心角色。
5月27日


從政黨形象到視覺政治:解讀民建聯紀念手錶
為何一枚紀念手錶,能成為一個政黨歷史的象徵? 這枚2017年推出的手錶,是為慶祝香港建制派政黨民建聯成立25周年而限量製作的紀念品。盒面印有象徵性的「25」字樣與該黨英文縮寫「DAB」,不僅標示紀念年份,更呈現出該黨透過物件形式建立歷史記憶的策略。此一設計,超越一般裝飾用途,具備明顯的政治象徵意涵。
5月27日


從逃難少年到華資巨擘:李嘉誠的故事,能否為今日移民提供啟示?
為何要在談論「香港移民」的當下,重讀《李嘉誠傳》? 當「移民潮」成為今日香港的熱詞,人們談論的是房價、護照、學位與自由。但我們是否忘記了,那些在移民地重建生活的人,曾經如何由零開始?那個最家喻戶曉的名字——李嘉誠,正是從「難民」身份起步的代表人物。夏萍所著的《李嘉誠傳》雖屬傳統人物傳記,但若從「香港移民及商人」的角度出發,將發現這本書不僅記述一個人的致富之路,更交織出一代移民的城市身世與集體經驗。
5月26日


四十年前的《香港前途》,如何對照今天的香港?
當香港不再被允許討論前途,我們還能如何想像未來? 這本由「香港觀察社論壇」出版的小冊子《香港前途》,發行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,正值主權移交前夕,港人政治意識迅速覺醒,對身份認同與未來方向充滿焦慮。在今天重讀這本篇幅僅數十頁的薄冊,不禁令人想問:我們還能不能像過去一樣,公開討論「香港的前途」?
5月26日


當華燈熄滅:珍寶海鮮舫沉沒後,我們還剩下什麼?
你還記得香港仔海面那艘華燈璀璨、金碧輝煌的「海上皇宮」嗎? 珍寶海鮮舫,曾是香港的標誌性地景之一。它不僅是一間餐廳,更是一段濃縮的城市記憶,見證從殖民繁華到主權移交的歷史轉折。然而,這艘矗立超過四十年的海上建築,卻在2022年6月於南中國海沉沒,成為一段無法復原的集體回憶。眼前這枚以999.9純金與純銀鑄造、為紀念1997年香港回歸而製的珍寶海鮮舫紀念牌,正是我們唯一能夠捉緊這段歷史的微光。
5月23日


騅不逝兮可奈何—《一代煙王:利希慎》的故事
在1897年的皇后大道上面,有一間名為「禮昌隆」的布莊,門前時常人來人往,樓上則是布莊老闆自住。19世紀末的皇后大道陽光明媚,有一位十七歲的後生背着書包從樓上走下來,今日是他第一日作為插班生到皇仁書院上堂,因為剛從美國回來,一切都不太適應。傍晚回家,他常會站在布行樓梯轉角的窗邊,靜靜看着街上人流與舖面生意。 呢位後生仔叫利希慎—「煙王」。31年後,澳門的一聲槍響將會終結他的生命,不知道當時的他有沒有懷念17歲時布莊窗外的陽光?
5月22日


觀看、記錄與想像:幻燈片背後的香港故事
一盒幻燈片,可以裝下幾個時代的香港? 這不是攝影師的作品集,也不是郵政局的宣傳品,而是一盒來自上世紀的香港幻燈片。你可能會以為它只是遊客的紀念品,卻沒想到,它其實是一個小巧卻珍貴的視覺時光機。
5月22日


百貨公司,盛世一夢:《永安家族──百年百貨基業的承傳與創新》
1890年,一個18歲的青年,帶著家鄉香山遭災後的絕望與不甘,從香港登船遠赴南半球。他出身農家,讀了幾年私塾後便放下書本,幫父親耕種度日。那年,風災毀田,他籌得船費後只身前往澳洲墨爾本,沒多久轉到雪梨落腳。初來乍到,既不懂當地語言,也沒一技之長,唯一會的就是務農。剛好有鄉親在郊區租了幾十畝地種菜,他便加入,天天凌晨三點起床挑水耕作,工作時間長達十八九小時,一週工資只有十二先令。 這位青年叫郭樂。他自知靠體力活難有出頭天,兩年後改行當小販,挑着蔬果沿街叫賣。英文不靈光的他,常常憑只能用中文發音死記硬背英文單詞:每當他想向洋人主婦推銷賣菜時就會說「味思時,加俾茲?」原來是指「Mrs. Cabbage?」。郭樂事後自嘲:「這兩句俚語,實在不值識者一笑。」然而,就是這樣的堅韌與自知,讓他一步步累積起創業的本錢。
5月21日


一元紙幣,何以成為歷史的見證?——從1935年香港紙幣看殖民金融與城市記憶
你有否想過,一張面值僅為「一元」的紙幣,竟能成為理解殖民地經濟秩序與權力象徵的入口? 在數碼貨幣與電子交易已成日常的今天,眼前這張印有英王喬治五世肖像、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發行的1935年香港一元紙幣複製版,仍默默訴說着殖民治理與金融話語的歷史軌跡。
5月21日
bottom of page